11月20日晚,十五運會進行了田徑項目男子4×100米接力決賽。由蘇炳添、劉洪熙、施君豪、陳冠鋒組成的廣東隊以38秒71,最終名列第四,遺憾未能站上領(lǐng)獎臺。

蘇炳添職業(yè)生涯最后一跑。南都N視頻記者 黎湛均攝

蘇炳添賽后掛靴。南都N視頻記者 黎湛均攝
這是蘇炳添職業(yè)生涯中最后一場比賽。
伴隨著廣東奧體中心數(shù)萬人的歡呼聲,蘇炳添在場邊一邊走著,一邊向觀眾席揮手、鼓掌。他走得那般緩慢,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這也許是他在賽道上速度最慢的時候,仿佛想把今夜的每一幅畫面都深深刻進腦海,就像四年前在東京新國立競技場的那一夜。畢竟那一夜不但屬于蘇炳添,也屬于每個中國體育迷都會珍藏的回憶。而作為曾多次采訪過“蘇神”的南都記者,此時想起的卻是那個曾經(jīng)在逆境中全力奔跑的蘇炳添。
2013年8月,莫斯科的夜晚已經(jīng)有了深秋的涼意,在盧日尼基體育場舉行的2013年田徑世錦賽男子100米半決賽的經(jīng)歷對于當時的蘇炳添來說,恐怕更為那個夜晚增添了幾分寒氣——那一晚他在半決賽中因為搶跑被判罰取消參賽資格。同一片場地上,另一位中國選手張培萌跑出了10秒整的好成績,不僅打破了全國紀錄,成為中國田徑史上首位晉級世錦賽男子百米決賽的男選手,還追平了在1998年由日本選手伊東浩司跑出的黃種人最快紀錄。
賽后的混采區(qū),張培萌自然是所有中國媒體乃至亞洲媒體都競相采訪的對象。在熙攘熱鬧的人群背后,蘇炳添與他的教練袁國強匆匆穿過,南都記者和幾位廣東同行連忙跟上前去打招呼,想要問點什么,卻還是化作了幾句安慰的話語。袁師傅朝大家點了點頭,蘇炳添則安靜地跟在他身旁,眼睛里看不到光芒。

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,蘇炳添與世界紀錄保持者博爾特同組較量。IC圖片
那是“蘇神”的第一次世錦賽之旅。如今回頭看,你可以說彼時才24歲的他未來仍有機會,但在百米這個賽道,屬于中國選手的大賽機會真的少之又少,沒有人敢斷言蘇炳添下一次世錦賽還能站上半決賽舞臺,更沒有人想到過他最終能成為震驚全世界的那個中國飛人。
畢竟田徑項目相較于其他項目,顯得格外枯燥和殘酷。南都記者曾多次在二沙體育訓(xùn)練中心觀看過廣東田徑隊的訓(xùn)練。日曬風(fēng)吹,運動員們一遍又一遍機械化地重復(fù)動作,只為能跑得快上那么0.01秒,或者跳得多出那么0.5厘米。勞其筋骨只是一方面,當苦練多時難以企及的成績,被年輕的后來者輕松逾越,又或是明明曾經(jīng)達到過的高度,靈光一現(xiàn)后卻再難實現(xiàn),苦其心志所帶來的折磨恐怕更考驗人。
去年巴黎奧運會前,南都記者再次專訪蘇炳添,他回憶起那十年的煎熬起伏,直言自己當時退役報告都打好了,“真的很認真地想過退役算了,想了又想,鬼使神差才沒退成?!闭f這話時蘇炳添是笑著的,他和我們肯定都在慶幸那時他沒退役,才有了后來的在東京奧運會那場半決賽中的9秒83。

2021年8月1日,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半決賽后慶祝。新華社發(fā)
競技體育的魅力不止于成功瞬間,那些全力奔跑的人,或許沒站上最高領(lǐng)獎臺、沒破紀錄,但他們對抗傷病、戰(zhàn)勝自我懷疑、忍受訓(xùn)練枯燥,這份堅持早已超越成績。
今天我們致敬蘇炳添,也是致敬每一位全力奔跑過的人——在書桌前為夢想伏案的我們,在工作中直面挑戰(zhàn)的我們,在生活里咬牙堅持的我們……每一次不放棄的 “奔跑”,都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。
南都N視頻記者汪雅云述評
本站所有直播信號均由用戶收集或從搜索引擎搜索整理獲得,所有內(nèi)容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我們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號和視頻內(nèi)容,如有侵犯您的權(quán)益請通知我們,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。
Copyright ? 2021-2024 24直播網(wǎng). All Rights Reserved. 蘇ICP備14038845號-1